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盟市概况

        乌兰察布市

        “乌兰察布”为蒙古语,意为“红色的山口”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,国境线104公里,总面积5.45万平方公里,辖11个旗县市区,全市常住人口170万,有汉族、蒙古族、回族、满族、达斡尔族、鄂温克族、朝鲜族等35个民族。

        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。乌兰察布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,是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、也是草原丝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,孕育出了瑰丽夺目的察哈尔文化和杜尔伯特文化。大窑文化遗址是中国年代最早、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;化德县裕民遗址填补了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;岱海文化遗址群处于同期文化领先水平,被考古学家赞誉为“太阳升起的地方”;元代集宁路遗址,是欧亚茶驼古道、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货物集散地,见证了昔日“使者相望于道,商旅不绝于途”的灿烂辉煌。

        区位优越、交通便捷。“北京向西一步,就是乌兰察布”,乌兰察布市东距首都仅240公里,100分钟的高铁、40分钟的飞行即可进京,是“一带一路”和中欧班列唯一的非省会枢纽节点城市,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3个物流枢纽载体城市之一。西距呼和浩特150公里,南距大同120公里,北与蒙古国接壤,距二连浩特口岸300公里,距天津、曹妃甸、秦皇岛三大港口的距离都不超过500公里,市内有5条高速公路、6条铁路,1座机场,是西北地区向东南出海的必经之地,是连接华北、东北、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,也是我国通往蒙古、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通道。

        生态良好、资源富集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.9%以上;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.97平方米;全市森林覆盖率23.3%,草原植被盖度37.5%,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。境内拥有辉腾锡勒高山草甸草原、神舟飞船回归的杜尔伯特大草原、神秘的乌兰哈达火山草原、规模和保存完好程度世界第一的玛珥式火山草原,还有10万亩原生态的红召高山牧场,属于典型的高山湿地草原,草原多样性在内蒙古是独一无二的,被誉为“草原博物馆”。乌兰察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超过330天,获得“国家园林城市”“国家卫生城市”等荣誉称号。绿色能源供应充足,有效风场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、内蒙古的三分之一,素有“空中三峡、风电之都”的美誉。同时,矿产资源富集,萤石单体储量亚洲第一、石墨储量全国前三。石墨新材料产能达到63万吨,负极材料产能位居全国首位,石墨烯及下游高端产品加快开发。

        机遇叠加、开放包容。乌兰察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协作区,也是“一带一路”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。乌兰察布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建成“综合一窗”“政务审批”“电子监察”三大系统,实时电子监控事项超过8000个。4186个事项实现“立等可取”,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。工程建设项目“多规合一”及业务协同平台全面启用。12345热线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超过98%。乌兰察布市倾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,积极搭建双创“绿色通道”。

        近年来,乌兰察布市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就。乌兰察布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,负重奋进、难中求成,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,实现了“十四五”良好开局。2021年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03.6亿元,比上年增长5.6%,。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149.2亿元,增长3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375.1亿元,增长3.2%;第三产业增加值379.4亿元,增长8.6%;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871元,比上年增长8.8%。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6.4:39.1:44.5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.6%,居全区第6位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.2%,居全区第4位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.1%,居全区第6位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.1%和10.9%,分别居全区第7位和第3位。